1)第26章 仁 爱 (4)_蔡元培论人生·修养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在一篇《勿畏强而侮弱》的文章中,我已经阐述了打抱不平的道理,这是针对强弱有冲突的情况说的。其实面对弱者,我们经常会有一种同情、怜悯和不安的感觉。人类总会因为平等才会安心,看到不如自己的,就会慨叹上天的不公,总想人为地促成人与人的平等。用多余的来补充不足的,这就是爱护弱者的原理。

  在某些低等动物中,爱护弱者的行为早已出现。例如秘鲁的野羊总是成群结队地出行,遇到袭击羊群的猎人时,那些身强体壮的成年羊会挺身而出担任护卫,等到整个羊群都安全通过后,再跟在队伍后面殿后。还有一些鼠类总是把寻来的食物先分给那些失明的同伴吃。印度有一种小鸟,会按时喂养那些失明或者受伤的同伴。在这方面,进化程度较高的人类难道还不如那些羊、鼠、小鸟做得好吗?如今的普通百姓,在上下车船遇到残疾人时会主动让路,并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伸出援手。在公共汽车上,看到妇女上车没有座位,就主动站起来让座;看到她们随身携带重物,就主动为她们传递安置。这些都是爱护弱者的表现。

  在大海中行船,假如突然遇到不幸,按照惯例,救生艇必须要先用来救助妇女儿童。有剩余的,男人们才能够使用。如果有不明事理的男士和妇女儿童争抢,就是枪毙了他们,也不为过。这也是为了爱护弱者,情急之中不得已的选择。

  在战争中,杀人是不可避免的,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。然而,对于那些已经投降或者受伤的兵士以及交战国的妇女儿童,按照国际惯例不能加以残害更不可杀戮。一战时期,德国的飞艇和潜水艇残害了很多无辜的妇女儿童;在舆论界对德军的抨击中,更把他们对妇女儿童的残害作为重要依据。由此不难看出,爱护弱者是全人类共同的愿望。

  选自《华工学校讲义·德育篇》蔡元培

  舍己为群

  把很多人聚集在一起就成了群体。所谓群体,就是用来谋得个人都需要享有的公共利益。然而,倘若群体遇到了危险,但群体之中没有一个人勇敢地站出来不顾个人安危全力保护群体,这个群体很快就会灭亡。在这种万般无奈的情况之下,我们就有了舍己为群的义务。

  舍己为群的理由有两个:首先,自己身处群中,如果群体灭亡了,自己也无法摆脱灭亡的命运。此时舍己救群,如果群体没有灭亡,那么自己也未必会灭亡;如果群体没有灭亡,而自己先灭亡了,那也比群体和自己都灭亡要好很多。这些看法包含了对个人的考虑。其次,站在群体的角度上来看群中的每一个人,个人的价值要比群体的价值小得多。如果一个人的牺牲就能救众人,为什么不去做呢?如果一个人这么想

  请收藏:https://m.mbxsw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