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一千一百九十四章 番薯,惊世大丰收_大明:我重生成了朱允炆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文武百官,在京远航水师将士及其家眷,京师耆老,纷至沓来。

  礼官引导,将三千余人安置妥当。

  原本礼部尚书陈性善还想在开挖番薯之前祭天,祈祷丰收,被朱允炆给拒绝了,理由是:若没有丰收,那不是打老天的脸,若丰收了,再祭也不迟。

  事关新种收成,骆冠英、沈伟、赵世瑜等人也提前抵达京师,此时正在与郑和、朱能等人一起,紧张地等待着。

  国子监祭酒李志刚从北平跑来,带国子监司业胡濙及一干博士、教授来了,准备见证这历史的一刻。

  朱允炆、朱文奎来了,众人行礼。

  为了个庄稼,组织了几千人围观,这种情况在后世属于搞形式了。

  但在此时大明,这种形式不能少。

  百姓缺乏对新庄稼的了解,不知道这东西收成多少,心里没底。

  一年庄稼就那么两茬,谁愿意冒险种新粮食,万一这玩意没收成,全家的口粮就会出现问题,这种风险与顾虑是真实存在的。

  连识字有学问的官员都不相信土豆可以亩产十石,番薯可以亩产十五石,你指望百姓相信?

  朴实的百姓的判断方式很简单,那就是按照自己的认识与经验给出真假,没见过高产的,没听过高产的,那就是骗人的,别扯那么多,想让人相信,你拿出来看看再说。

  所以,新粮食收割,在这个时期少不了搞形式,只有将声势造出来,让更多的人知道新粮食的产量,才能为下一年更大范围的播种打下基础。

  朱允炆看着安静下来的众人,指了指眼前的三块地:“自郑和水师返回,朝廷就开始播种新粮种。这三亩地,种植的皆是番薯。今日秋收,邀诸位见证产量多寡。孙诚孙老,王博王老,你们是京师里德高望重的耆老,可愿与朕一起,开挖出第一个番薯?”

  孙诚、王博都已年过七十五,在京师也算是大寿之人,加上乐善好施,德行高尚,在京师里深得人心。

  孙老、王老拐着拐杖,一脸皱纹被笑挤得更深了。

  王博推开了要扶自己的礼官,笑呵呵地走向朱允炆:“能得皇上邀请,荣幸之至。”

  孙老颤颤巍巍,身体有些佝偻:“能亲身参与新粮收割,可谓是光宗耀祖之事……”

  朱文奎上前搀住孙老,朱允炆搀住王老,盛仲差人递来小铲子,郑和、朱能也站在一旁。

  收番薯,自然需要用三齿刨铲,但耆老只是象征性参与,让他们挥刨铲估计老腰承受不住,只好用小铲子代替。

  “那就开挖吧。”

  朱允炆弯腰,拿起铲子就顺着藤根挖土,朱文奎的速度显然更快,两个耆老小心地铲了铲土,并没多少动作,实在是年纪大,下腰都难。

  盛仲、郑和小心守护着两个耆老,别番薯没从土里挖出来,人先入土了。

  “父皇!”

  朱文奎感觉铲子碰触到了

  请收藏:https://m.mbxsw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