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一百七十七章 靠颜值、玄学点状元(二更_大明:我重生成了朱允炆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殿试问策,按理说应该是皇上问,贡士答,由此来判贡士水准。

  唐代时期,小武就是这样做的,一连问了好几天。

  后来的皇上觉得这样太累,还不如坐在那里,喝喝茶,眯着眼睡会来得舒服,所以便将殿试策问交给了大臣。

  大臣也为难,万一我欣赏的皇上讨厌,我看中的皇上嫌弃,那不是连带着自己也倒霉?

  为了不得罪皇上,又能办成事,大臣一致认为:考试吧,拿一道题出来,以成绩定输赢……就这样,很多时候的殿试,往往没有直接问策这一环节。

  当然,也有些皇上精力充沛,好奇心旺盛,晚上睡眠充足,唾液系统又发达,对着所有贡士,一个个看过去,觉得丑的就不问了,觉得帅的多问几句,这也是正常的。

  众人落座,试卷发放,贡士做题,皇上看人。

  杨荣微微抬了抬头,瞄了一眼坐在上面的朱允炆,顿时愣住,怎么看着如此面熟,好像在在哪里见过。

  想起来了,唐氏书坊!

  杨荣没想到,自己与唐润对话时,站在不远处安稳看书的男人,竟然就是大明帝国的皇上!

  怪不得在自己离开之后不久,唐氏书坊门口便出现了解缙的字。

  看来当日就算是自己不出手,皇上也会出手。

  杨荣见朱允炆的目光扫过来,连忙低头,审视着试卷,不由深吸一口气。

  这策问,乃是大治之问,其中包罗万象,不仅涉及士、农、工、商、军等诸多内政,还涉及建文新政,如一条鞭法、遏田产兼并、新商之策、废卫所制等,在这之外,竟还有边疆国事!

  一策问,问尽天下事!

  想要回答好这个问题,就必须找到天下大治的根本。

  什么是这天下根本?

  官员?

  军人?

  商人?

  匠人?

  还是农民?

  六千万大明子民中,官员、军人、商人、匠人都是重要的,但这些人加起来,其数量也不过三四百万,而绝大多数的人,是农民。

  以农民为根本,方可实现天下大治。

  劝农桑,丰仓廪,方可安天下,方可打造大治基石!

  杨荣的目光有些犹豫,士农工商是固有的提法,若自己以农为主,那岂不是成了农士工商?

  士子的地位与威严,还要吗?

  杨荣想起了朱允炆说的“陈述直言,纵错无妨,勿有顾虑”,终坚定下来,提笔写下:“臣对:大治天下,涵盖万千,宜分先后,厘清主副,以主为先,以副为后,徐徐图之……”

  “何为根本,乃万民也。民不聊生,天下必乱,盛世空幻。若民顺家富,则江山安泰,万民归心,大治不远……”

  “兴民之策,在于田产。一条鞭法虽护万民田产,降税于民,然仅止于此。臣窃以为,可在农桑之外,诱民富产,殖养牲畜、百物……”

  杨荣挥毫泼墨,书写行云流水,酣畅淋漓,不至半个

  请收藏:https://m.mbxsw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