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三百五十六章 少了一些名字_大明:我重生成了朱允炆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后世有一句话,名为“问我祖先在何处,山西洪洞大槐树”。

  洪武时期的山西大移民,始于洪洞大槐树。

  朱元璋的命令下来,山西官员根本就无法完成移民任务。

  安土重迁的百姓,谁都不愿背井离乡,任谁都清楚,既然是移民,移过去的地方不是人烟稀少,就是荆棘丛生,绝不可能是“塞上江南”。

  “既无室庐可居,又无亲戚可依”,是当时移民的艰辛与痛苦。

  杨腊月嘴角哆嗦着,自己的长子、次子都被强制带走,加入了浩荡、无法回头的移民大军,几年过去了,音讯全无。

  若不是身边还有一个儿子,加之左邻右舍帮衬,说不得杨腊月早就成了无人照料的孤魂野鬼。

  “当年朝廷迁民,下有明令,唯不迁洪洞,文书告示贴满山西,消息传遍四方,百姓中为不迁移,纷纷逃聚于洪洞。可谁知官员当即调动大军,围了洪洞,还言说,唯不迁洪洞是假,朝廷独迁洪洞方为真……”

  杨腊月恨极了朝廷。

  言而无信,狡诈欺民!

  一些人拖家带口,一些人扶老携幼,一些人独自上路,闻讯前来送别的父老乡亲痛哭不已。

  那一段时间,哭声数月不绝!

  杨腊月看着惊讶的杨元杰,说道:“朝廷官员不让谈论此事,但谁又不知其中龌龊?你若不信,可回去问问你的父母。依我看,朝廷任何话,都是不能信的。”

  杨元杰今年只有十五岁,几年前的移民他是知晓一些的,只不过朝廷的手段他并没听闻,没想到竟还有如此之事。

  若朝廷失信于民,那民又如何再次相信朝廷?

  洪洞大槐树见证了朝廷官员的无耻与阴险,也警示着后来人,不要轻易再相信朝廷。

  大明,京师。

  朱允炆坐在武英殿,不知道山西乡民的心思,只审视着舆图,思考着大局。

  移民的过程是痛苦的,但服从于大局,却是必须的。

  朱允炆习惯了皇上的角色,不再是斤斤计较于细微末节,而是更多从大局考虑。

  “皇上,这是吏部整理出来的任免名单。”

  双喜恭谨地递上一份文书。

  朱允炆打开文书看去,只见上面的名字密密麻麻,不由皱眉,道:“召吏部尚书蹇义。”

  蹇义知晓此文书递上去,皇上必定有召,便早早候在武英殿外,待听闻消息,便从容入殿行礼。

  朱允炆拿起手中的文书,问道:“这份名录,至少有七十人吧。”

  蹇义肃然道:“回皇上,合计七十六人。”

  朱允炆沉默了下,并没有说话。

  一次撤掉七十余官员,这在建文朝可还没有先例。

  “如此人事更迭,依据为何?”

  朱允炆询问道。

  蹇义沉声道:“全察!自去年秋日推行全察,至今已有半年,结合吏部、都察院审核,兼有东厂调查配合,证实这名单之中的官员,非是中饱私

  请收藏:https://m.mbxsw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