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六百八十章 一封骂皇上的奏疏_大明:我重生成了朱允炆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汉语拼音的贡献者很多,而被冠以“之父”的,只有周有光。虽然有些人认为,以拼音标注汉字最早的是传教士利玛窦,但他那不是拼音,而是纯碎的拉丁文。

  对于前辈的智慧,朱允炆也不敢剽窃,至于杨士奇、解缙等人会不会翻箱倒柜,想要找一找周有光,那就随他们吧。

  为了说清楚六十三个汉语拼音,朱允炆硬生生给众人上了三天的课程,之后连嗓子都喊哑了。

  有了汉语拼音,就不能少了汉语拼音字典,至于编写的方法,朱允炆干脆利索地照搬了后世的新华字典,安排儒士编写一本《中华字典》。

  考虑到教材没有标点符号,句读来句读去也不是个好办法。

  古人不写标点,那是因竹简太过珍贵,恨不得一个字当十个字用,谁舍得乱点乱画,可后来发明了纸张,干嘛也不用标点?

  你们句读功底深厚,一眼可断句,可对于孩子们来说,是不是有点难了?

  索性朱允炆把标点也拉了出来,结果得到了众人的一顿鄙视与拒绝,句读学问,乃是入门基础,哪里需要什么标点?

  就连一向站在朱允炆身边的解缙与杨士奇,也不赞同用标点符号,原因是古人书籍没有标点,百年之后,将无学子再会句读之学,以胡乱拆解圣人之言。

  郁闷的朱允炆只好放弃了推行标点符号,不过这些人说得也对,若不是“建文”学问打底,朱允炆未必能一眼断句,看习惯之后,无需标点也足以通畅

  事实上,此时的希腊文、拉丁文等等各式文字,都没标点……

  得,就这样吧。

  不管是字典还是教材,都不是一天两天能出得来的,考虑到地方上教学需要人手,一群人都在京师也不是个办法,经过国子监与众人推举,选出了三百人的社学编写人员与三百人的字典编写人员,合计六百人,就在国子监日夜编写。

  礼部与翰林院的官员负责校对审核,内阁大臣陈迪、解缙把关,十天递送一次武英殿,经朱允炆最后审核之后,直接送至司礼监经厂雕版。

  元宵节刚过,朝廷各部衙署开印,原本喜气洋洋,宽松和谐的氛围,被一封奏疏给毁灭得支离破碎。

  奏疏名为:《愿陛下以华夏苍生为重,放弃安南归附,以正本源》。

  上疏人,兵科给事中王坦。

  这一封奏疏,激起了千重浪,让满朝文武震惊不已。

  兵部尚书不在,兵部侍郎刘儁拉着王坦的手,让他放弃上疏,几乎就已经是在哀求了,可王坦明显不给刘儁面子,执意上奏。

  奏折送到内阁,解缙、郁新、茹瑺与陈迪都傻眼了。

  安南战争都结束两三个月了,张紞、韩观已经在那里搭建管理班子,张辅在预留了五万大军之后,正在班师途中,此时估计都已经出了广西了,胡季犛、胡汉苍等人用不了两个

  请收藏:https://m.mbxsw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