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八百二十九章 方孝孺的离开(一更)_大明:我重生成了朱允炆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内阁。

  解缙揉着眉心,长吁短叹,满是忧愁之态。

  郁新也好不到哪里去,翻看着手中的奏折,只能锁眉,端起茶碗,热茶都冷了。

  “户部员外郎萧齐上书反对,希望皇上能收回三道旨意,这奏折我们该如何着墨?”

  郁新将奏折收起,起身走向解缙。

  解缙摆了摆手:“员外郎不算什么,真正让人担忧的是这一封奏折。”

  郁新接过解缙递过来的奏折,打开一看,不由深吸一口气,惊讶地喊了出来:“方希直怎也参与到这种朝事之中?”

  方希直,方孝孺!

  解缙端起茶碗,没了往日雅致,一饮而尽,叹道:“方希直不同于其他人,他的话,可是有很大影响。他反对三道旨意,若处理不当,可能引起满朝风波。”

  郁新凝重地点了点头。

  方孝孺这些年来很是低调,一心治学,很少参与政务。可他发声,没有人能听而不闻,要知道他现在的头衔全称是翰林院翰林学士,国子监儒学院院长,思政学府博士,还有着监察内阁的权力。

  不管是翰林院,还是国子监,亦或是思政学府,都有一群人称方孝孺为先生,先生发声,随后便是弟子跟进,先生被欺负,保不准明日就有一群人闹事。

  解缙有些头疼,无奈地说:“这方希直越来越涉入朝廷了,这不是一件好事啊。”

  郁新知道解缙是在说去年冬日寒灾时,方孝孺带学生要求朱允炆下罪己诏的事,按理说,老天怎么下雪,怎么个寒冷,也不关方孝孺的事,不能因为少了国子监五千斤煤炭就跳出来。而这件事似乎成了一个信号,一个方孝孺想要活跃于朝政之上的信号。

  这才几个月,方孝孺再一次卷入到军国大事之中。

  奏折中三千言,说尽礼仪之邦,满篇以和为善,以邻为友,只为了告诫朱允炆,大明不应霸凌诸国,霸气侧漏,应对外谦虚友好,宽容大度,应得饶人处且饶人,莫起兵戈之祸,徒害百姓与军士。

  郁新看过方孝孺的奏折,对解缙不安地开口:“若是递到武英殿,方希直怕是有难啊。”

  解缙无奈地添茶,苦涩地点头:“阳江船厂被劫掠,军情写得清清楚楚,而且抓了二百倭国俘虏,证实为倭国军士,而非寻常倭寇,由此可见,日本王足利义满已经将手伸向了我大明,可谓是不宣而战,我堂堂大明对等宣战倭国,合情合理,有理有据,如何能反对,还让皇上宽容,遵太祖不征讨之旨,当真是荒谬!”

  郁新拿着方孝孺的奏折,很是为难。

  自己与解缙反对朱允炆将事态扩大,不出动水师追踪与剿灭陈祖义,不对倭国作战,归根到底,不是因为不想支持,而是因为国内问题太多,西北事,北平事,耗费了朝廷太多人力、物力、财力,经不起更多折腾。

  当朱允炆勒紧

  请收藏:https://m.mbxsw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