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二十三章 整顿吏治_大明军工帝国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前文就提到过杨嗣昌是个毁誉参半人,在崇祯朝,他以首辅之尊督师兵败身死后,虽然崇祯帝不予追究,但士大夫普遍唾骂,可谓谤满天下,一直到后世史学家客观的研究明末这段历史,对他的正面评价才逐渐增多。

  杨嗣昌这个人之所以被当时的士大夫唾骂,甚至被人诬陷为屠杀人民的刽子手,对外妥协的投降派,主要就是他做事太负责,太忠于崇祯皇帝了,在崇祯朝那种绝境中,人心大都散了,他想力挽狂澜,唯有用重典,贪生怕死的,结党营私的,贪赃枉法的,甚至不听指挥的他可以说是见着一个收拾一个,要知道崇祯朝那会儿,朝廷几乎烂到根子里了,又有几个官员是没问题的,收拾来收拾去,自然把朝廷官员差不多都得罪光了,于是他悲剧了。

  当然那都是崇祯朝的事情了,在这世,在崇正朝,杨嗣昌这种性格会不会吃亏还真不好说,但是什么屠杀人民的刽子手,对外妥协的投降派这个锅他至少不用背了,因为现在农民军根本就掀不起什么风浪了,压根就不需要他去杀了,后金也已经被打得屁滚尿流,压根就不存在要不要和谈的问题,而且,他也只是吏部尚书,并不是内阁首辅,很多‘错误’他想犯都犯不上了。

  他做事到底有多认真呢?按大明这些年来的‘习俗’,京察大计如果不是为了结党营私、排除异己,那么最多也就罢免几个无关紧要的官员而已,四品以上的官员基本上不会怎么动。大家都想着在皇上面前意思一下,糊弄过去就算了,何必平白无故去得罪人呢,但杨嗣昌偏不!

  皇上都让他好好查了,以他的性格,怎么可能敷衍了事呢,他给各科给事中和各道监察御史的命令是,不管什么官员,不管好事坏事,只要风闻到的事都要查,查完都记录下来,作为品评的依据。

  这些给事中和监察御史基本上都是崇正朝第一科的进士,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,有当朝皇上撑着,他们怕个鸟,所以,在京的官员基本上被查了个底朝天,通查结果那叫一个详尽啊,连左都御史李邦华这么刚正不阿看了都有点心里发毛,杨大人,你这是要把人往死里得罪啊!

  当然,通查结果并不是最终的结果,吏部和都察院只是排查一遍,把结果记录下来,然后把面审和自陈的结果一起交给皇上,至于皇上会怎么处置,按理说他们是左右不了的,但皇上也没那么多功夫一一去核查,所以只要不是太过离谱,皇上基本上都会参照他们呈上去的结果进行处置。

  杨嗣昌整理出来的奏陈当然不会太离谱,好就是好,坏就是坏,都有事实依据,没一点水分,靠谱的很。但很多时候太靠谱反而更惊人,当奏陈交到朱慈炅手里时,朱慈炅都被吓了一跳,

  请收藏:https://m.mbxsw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